首页 > 经贸 > 产经 > 正文

首个总产值破万亿-农业大健康·万祥军:十四五山东谋定开局

时间:2021-01-22 来 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作 者: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浏览 1599 次 字体:

首个总产值破万亿-农业大健康·万祥军:十四五山东谋定开局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经信研究 国研智库 国情讲坛 哲商对话 万权采编:2021年1月20日,经国家统计局确认,2020年山东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0190.6亿元。这是山东农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也让山东成为全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过万亿的省份。山东省自然资源家底并不厚实,耕地约占全国的6%、淡水只有全国的1%,却生产了约占全国8%的粮食、11%的水果、12%的蔬菜、13%的水产品。山东是怎么做到的?谋定研究:对话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中国农民丰收节交易会,其实,作为农业大省,山东农业总产值已经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第一。此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图示:在“中国蔬菜之都”山东寿光的“中国寿光型”智能玻璃温室内,巡检机器人正在工作。(资料图) 沙见龙 摄

“十四五”时期继续领跑全国

此次突破万亿元大关 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扩散。这让一些原本就因冲突、自然灾害或气候变化而深陷食物不安全的国家和地区雪上加霜。”全国工商联执委、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政策研究室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万祥军解读表明:中国粮食丰收、农业产值逆势上扬,不仅能确保14亿人的“饭碗”,还为降低世界食物安全风险做出中国贡献。

万祥军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坚定承担起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任,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农业一直是全国的标杆。‘十四五’时期,山东农业不仅要继续走在前列,而且要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过程中,进一步起到对全国农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他表明:为此,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对照基础强不强、动能足不足、机制活不活、政策实不实等要求,加快推进全省农业实现现代化。

“可能你还不知道,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在山东,山东农业产业化经营多年一直处于全国前列。在领跑全国的同时,开启了加速度。山东农业早在前两年,山东又要加快发展农业‘新六产’四大新型业态,将农业产业化推向‘升级版’。”万祥军解读表明:山东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发展农业“新六产”的意见》(简称《意见》),通过塑造农业“新六产”四大新型业态,培育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六产”带动主体,做优特色小镇等农业“新六产”发展载体,到2020年在全省建设50个农业“新六产”示范县,培育600家利益联结紧密的示范主体,给广大农民带去一大波儿红利。

从现在公布的数据来看,山东已提前两年完成了这一目标。按照此前官方数据,2019年,山东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9671.7亿元,占全国的7.8%;第一产业增加值5116.4亿元,占全国的7.3%;农产品出口额1234.5亿元,同比增长7.3%,三项指标均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数据同时还显示,2020年山东省农产品出口1257.4亿元,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值的23.9%,出口值再创历史新高,连续22年位居全国第一位。

乡村产业融合集聚发展优势凸显,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315家,完成营业收入1.5万亿元;在集群化、园区化的理念带动下,“烟台苹果”“寿光蔬菜”获批创建千亿级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首批4个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集群纳入“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培育支持范围。累计创建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126个,其中国家级19个;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智慧农业”等农业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

2018年发布的《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现代高效农业专项规划(2018—2022年)》提到,2017年,山东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5158.7亿元,居全国第一。同时,规划提出,力争到2022年,山东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万亿元以上。

万祥军解读说:“这些成绩取得,对于山东农业来说,它们并不满足。在山东‘十四五’规划中,把现代农业强省建设作为‘九个强省突破’之一,提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农产品深加工全产业链优势更加巩固,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显著成效。他表示:“十三五”期间,山东寻求突破,由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转变,以约占全国6%的耕地和1%的淡水,生产约占全国8%的粮食、11%的水果、12%的蔬菜、13%的水产品,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山东农业要将谋定更大的发展?

在2020年年末的山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以更大力度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健康有序推进“五个振兴”。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种子工程攻坚行动。着力培育农业全产业链,着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着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1年1月17日召开的山东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山东发展正处在多重机遇叠加的黄金期,“三农”工作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同时,外部环境严峻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世界动荡变革,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困难孕育希望,挑战蕴含潜力。

这次会议上还提出了今年“三农”工作的十一项重点任务。其中提到,确保粮食稳产增产是今年农业工作的头等大事,必须确保完成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目标。要推进粮食安全保障地方立法,创新粮食生产激励机制,优化粮食核心区、主产区、功能区布局。抓好生猪产能恢复,加快海洋牧场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农业一直是全国的标杆。“十四五”时期,山东农业不仅要继续走在前列,而且要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过程中,进一步起到对全国农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为此,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对照基础强不强、动能足不足、机制活不活、政策实不实等要求,加快推进全省农业实现现代化。

夯实“高标准”。“十四五”期间,应在继续加大增量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谋划实施存量高标准农田提升工程,统筹考虑建成先后顺序、建设标准适用程度,逐步提升存量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标准。给足发展动力,山东省是国家中国领导人“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的首倡之地,必须要有首作之为。“十四五”期间,山东省应进一步完善非重要农产品品种登记制度,强化品种权维权执法监管,保护作物品种权,加强对作物品种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头部企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我省农业新的增长点,是我省农业产业链中的长板。

走出省门、国门。农业走出国门是“走出去”,走出省门也是“走出去”。“十四五”时期,应在做好对口支援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同时,加强与新疆、青海、内蒙、西藏等土地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在农业领域的合作,构建省级农业合作机制,拓宽农业合作领域。“十四五”时期,应进一步优化政策实施方式,让农民参与到政策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另外,一些农民群众“接得住、建得好、管得了”的项目,可以直接交给农民自己干,并将这样的工作机制固定下来,真正把为民的好事办好。

2020年1月17日,山东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在济南举行。会议总结山东农村工作,分析当前“三农”发展形势,研究部署今年及“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十四五”开局之年,山东农村工作如何抢抓机遇、扬长补短?会议确定,2021年“三农”工作要加快培育农业全产业链,围绕打造一批千亿级、百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农产品由卖“原字号”向“制成品”转变,推动农业园区由“分散”向“集约”转变,推动农业由“设施化”向“数字化”转变,重塑“全国农业看山东”新辉煌。

“原字号”打造成“产业群 ”,加工转化身价飙升。农产品加工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一头连着工业、城市和市民,被称为离“三农”最近的产业、与老百姓最亲的产业,也被称为农产品的“第二次生命”。过去,山东农产品主要是卖原字号、初制产品,存在增产不增收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加工装备改造升级、加工技术更新换代,山东各地不断突破“原字号”,告别“初加工”,通过加大投入、严化标准、打造品牌战略等方式,大幅度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制成品”身价大幅提升,“产业群”发展日新月异。

分散农业“握拳成势”,特色园区提质增收。“平台公司+镇村+农户+保险+金融”的管理模式,保证了集体财产和群众利益不受损失。农业园由专业公司负责经营,既能进一步壮大种植规模,又能带动当地经济向集约化、多元化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利条件。“数字”赋能,引领农业现代化,推动山东农业高质量发展,从单纯追求规模化生产转为园区化经营,进而向数字化跨越升级,山东寿光不断增强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率先实现蔬菜全产业链建设。

山东农业一直是全国的标杆,“三农”向好,全局主动。站在“十四五”开局的新起点上,山东锚定目标,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精耕农业全产业链,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过程中,进一步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图示:山东2020年小麦丰收场景。(资料图) 陈鹏 摄

图为潍坊渔民丰收。潍坊市委宣传部 供图

图为潍坊渔民丰收。潍坊市委宣传部 供图

农业产业化步入“升级版”

山东塑造农业“新六产”四大新型业态

作为农业大省,山东农业发展势头强劲。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山东粮食连年丰产,近年来总产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全省粮食产业涵盖了小麦粉、大米、食用油、粮油食品、玉米深加工及酿造、饲料等,产业门类齐全。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伟曾说,山东在粮食产业发展上,有着地理区位优越、物质资源厚实、起步推进较早、产业覆盖面广等基础优势条件。据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数据,2020年,山东粮食总产量稳定提高,粮食单产实现新突破,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2020年,山东粮食总产量5446.81万吨,比上年增加89.81万吨,增长1.7%,增幅比全国高0.8个百分点。

在林业方面,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林业局副局长马福义在2020年6月29日的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说,目前,山东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4%,已创建国家森林城市17个、省级森林城市15个。同时,山东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广林果、林药、林苗、林菌等高效种植模式,加快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作为畜牧业大省,山东畜牧业产业基础好、发展质量高,常年肉蛋奶总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日前,山东省畜牧局规财处二级调研员孙涛在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山东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6%,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9%,80%的肉鸡、90%的蛋鸡实现全程机械化养殖,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2%,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是京津沪浙等重点地区的主要畜产品供应基地,禽肉出口占全国的50%以上。2020年,全省肉蛋奶产量1444万吨,稳居全国首位。

作为渔业大省,近年来,山东加快推进“海上粮仓”建设,不断巩固提升山东海洋渔业的优势地位。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敬东曾在省政府发布会上公布数据:2019年,山东渔业经济总产值为4123.2亿元,占全国的15.6%,其中渔业产值为1474.0亿元,占全国的11.4%。水产品总产量823.3万吨,占全国12.7%。渔民可支配收入2.3万元,比全国高2413元。

@、塑造农业“新六产”四大新型业态 三年建设示范县50个

《关于加快发展农业“新六产”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山东的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等新产业新业态加速发展,农业“新六产”对农民增收贡献率显著提高,将建设农业“新六产”示范县50个,培育产业链条完整、运行机制健全、带动作用明显、利益联结紧密的农业“新六产”示范主体600家,形成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全产业融合的农业“新六产”发展格局,为山东农业由大到强转变、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在打造终端型业态方面,山东将立足农产品的开发生产与加工增值,在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的基础上,构建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从初级产品到终端消费无缝对接的产业体系。以优势特色产业为基础,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商贸物流等后续产业。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骨干,向前延伸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原料基地,向后延伸发展流通业和餐饮业。以商贸物流业为引领,发展农产品订单式种养殖基地及配套的产后加工、生产服务。

在打造体验型业态方面,山东将立足农业多种功能的挖掘与拓展,促进农业生产与休闲观光(垂钓)、农耕体验、文化传承、健康养老、节庆采摘、科普教育深度融合,构建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农业产业体系。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引入创意元素,发展参与式、体验式、娱乐式创意农业。依托优势景观资源和乡村文化底蕴,发展吃住游一体化的乡村旅游。

在打造循环型业态方面,山东将立足农业废弃物和加工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构建生态保护与效益并举、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新体系。在农业各产业间,打造产业上下游有机关联、“资源—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完整的农业生物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推广先进加工技术,对加工副产物进行梯次利用,吃干榨净,生产各类精深加工产品。推广应用环保技术,加大废弃物处理力度,实现加工企业的清洁化生产,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在打造智慧型业态方面,山东将立足科技进步和模式创新,发展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加工、营销全过程进行智能化控制。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农产品电商平台。借助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将现代科技和人文要素融入农业生产,发展定制式创意农业。

@、培育农业“新六产”四类带动主体 实现规模经营与农民收益相统一

新型经营主体是发展农业“新六产”的有生力量,也是决定性因素。山东将大力培育家庭农场,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壮大提升龙头企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在大力培育家庭农场方面,山东将完善家庭农场备案登记办法,引导和鼓励粮食、蔬菜、畜禽等领域的专业大户向家庭农场转型,实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品牌化营销。鼓励家庭农场完善资源、资产管理,发展新型业态,不断提高经营规模和效益。开展家庭农场示范场省、市、县三级联创活动。

在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方面,山东将指导农民合作社制定规范章程,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加强对农民合作社的监督管理,探索建立合作社退出机制,提升合作社规范发展水平。引导农民合作社按产业链、产品、品牌等组建联合社,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发展农产品储藏、运销及产地初加工。落实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农民合作社、形成资产转交合作社成员持有和管护政策。支持有能力的农民合作社创办龙头企业。

在壮大提升龙头企业方面,山东将完善龙头企业评选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实行有进有出、动态管理。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合同、贷款担保等方式,带动小农户及其他经营主体建设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协同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拓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等经营渠道。推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推进集群集聚发展。

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山东将依托基层农技推广等公益性服务机构,在病虫害防控、农业技术指导与培训等方面搞好服务;鼓励有经济管理服务职能的粮食、供销、邮政、农机、烟草等部门,向农村延伸农资供销、农机作业、土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服务职能,打造为民服务综合平台。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生产、加工、贮藏、销售、科技、信息、融资、保险等农业生产全程服务,实现规模化经营与农民共享收益的有机统一。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创建活动,制订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

做优农业“新六产”三大发展载体 引导工商资本等参与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特色小镇建设。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积极培育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休闲宜游的农业产业特色小镇。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推动现代农业向特、精、强方向发展。坚持空间布局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彰显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高标准配套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具有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商贸信息、文化展示、旅游信息咨询、产品交易和信息管理等功能的综合服务平台。

完善农业“新六产”发展利益联结机制 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山东将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联合与协作。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签订产前订单合同,合理确定收购价格、提供资金扶持,形成稳定购销关系。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先聘用已流转土地或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农民,并为其提供技能培训、工作岗位和社会保障,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就业渠道。

【延伸阅读】

山东怎么做到的农业总产值率先超万亿元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陈建志)近日,一则喜讯从山东省统计局传来:经国家统计局确认,2020年,山东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0190.6亿元,成为全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过万亿元的省份。山东省自然资源家底并不厚实,耕地约占全国的6%、淡水只有全国的1%,却生产了约占全国8%的粮食、11%的水果、12%的蔬菜、13%的水产品。山东是怎么做到的?

01

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多产粮100公斤以上

要保障国家粮食供给和安全,必须有足够面积且质量较高的耕地。然而,在我国18.26亿亩耕地中,高产田仅为5.5亿亩,其余12.7亿亩为中低产田。因此,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势在必行。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所谓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持续高产稳产的农田。

2010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会议部署“抓紧制定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力争到2020年新建8亿亩高标准农田”。

2013年10月,《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出台。《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

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省,多年来,山东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按照中央部署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自2011年以来,山东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113万亩。其中,2011年至2019年,山东累计投入资金715.6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5548.5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较改造之前耕地质量大约提升1.5个等级,粮食产能大约提高20%,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以上。

2020年,山东省夏粮总产、单产双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达到1089.4亿斤。全省粮食总产连续7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

2020年7月28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对各省(市、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情况综合评价结果,山东等5个省获通报表扬,每个省获得2亿元奖励金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

02

实施良种产业化工程,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芯片”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山东农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研人员共同发力,培育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新品种,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芯片”,结出累累硕果——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李晴祺主持的项目“冬小麦矮秆多抗高产新种质‘矮孟牛’的创造及利用”,获199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矮孟牛”综合性状优异、遗传特点突出。以“矮孟牛”为育种材料,已育成12个大面积推广新品种、78个优良新品系和96份衍生资源,1996年种植面积占黄淮麦区的25%以上。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赵振东院士、刘建军研究员主持选育的高产稳产多抗小麦品种济麦22,自2006年以来在7个省市大面积推广,连续8年81个点次亩产超过700公斤,连续9年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累计种植超过3亿亩。这个品种还是一个重要的骨干亲本,用其做亲本选育并通过审定的小麦新品种至今已有60多个,新品系则数以百计。

登海种业集团李登海主持选育的“高产玉米新品种掖单13号的选育和推广”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连续4次创全国夏玉米高产纪录,推广面积曾占全国玉米播种面积的45%以上。近年来,他们选育的登海605等登海系列品种成了各地广泛种植的玉米品种。

此外,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徐冉研究员主持选育的大豆新品种齐黄34,现已成为黄淮海地区推广面积最大的大豆品种。该品种较好地解决了高产与优质、高蛋白与高脂肪、高产与抗逆等矛盾,同时在产量、品质、抗病、耐逆、适应性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自2012年至今,在山东等11个省市累计推广3342万亩,增加经济效益74.99亿元。

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是科技人员坚持不懈、攻坚克难的结果,同时得益于山东省科技、农业、财政等部门出台政策、给予资金的大力支持。例如,早在1995年,山东就启动了农业良种产业化工程,加快了全省农业良种的选育、繁育和推广步伐。

03

研发设施农业技术,引领蔬菜产业的“绿色革命”

以“中国蔬菜之乡”寿光智能化日光温室大棚为代表的山东设施农业走在全国前列。

山东的设施农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的小拱棚。20世纪80年代后期,寿光市三元朱村组织人员到辽宁省瓦房店参观学习温室大棚技术,经过多次试验,日光温室生产于1989年取得成功,在寒冬里种出了第一茬顶花带刺的黄瓜。此后,他们不断改革创新,如今,寿光的日光温室大棚已经发展到第7代,实现了现代化、智能化。

设施农业打破了传统农业地域、时间、季节的“自然限制”,通过汇集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形成了以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力密集为主要特征的集约高效型产业,具有高投资、高产出、高效益、节水节能、可持续发展、周年供应等特征,使单位面积产出呈现几倍乃至数十倍地增长。

从普通温室大棚到如今应用100多项专利技术的智能大棚,寿光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发展历经7次迭代。如今,平均每一分钟,就有8000多公斤蔬菜从山东寿光销往海内外市场。

同时,寿光选派技术人员20多万人次,到全国20多个省区市,推广日光温室大棚种植技术。

从黑龙江省五常市的冬季温室大棚,到南沙永暑礁的蔬菜繁育基地,再到西藏、新疆的高标准温室……目前,全国新建大棚中一半以上有“寿光元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由寿光冬暖式大棚起始,山东设施农业技术引领了我国蔬菜产业乃至农业的“绿色革命”,加速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04

首创土地托管服务,破解“谁来种地”的难题

站在凛冽的寒风里,汶上县郭仓镇郭仓村村民郭克勤望着眼前绿油油的1000亩麦苗,对未来充满信心。4个月前,在他流转的这片土地上,玉米获得大丰收,亩产1500斤左右。

“无论玉米,还是小麦,从种到收,都由济宁大粮农业服务公司负责托管了。我们在地边看着就行,不用自己动手,种粮真是省事了。”

“以前种地,种子、化肥自己买,浇水、打药需要雇人。现在,把土地托管给大粮公司,农活都由公司干,而且还省钱,种子肥料等农资每亩能省80块钱,农机服务费每亩能省50块钱,再加上其他的费用每亩总共能省150多块钱!”郭克勤喜滋滋地说。

土地托管是济宁市汶上县的首创。

“农民外出打工,供销社给农民打工”,农民生活有了保障,土地托管也成为振兴乡村经济最有力的引擎。土地托管不仅让农民吃上饭,还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越来越短缺,许多人担心:谁来种地?

济宁市汶上县供销社审时度势,从2010年10月开始,积极开展以土地托管为主要内容的大田作物种植服务创新,蹚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顺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路子。

大田托管服务,在不改变农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和收益权的前提下,实现适度规模化经营,充分释放了规模化生产和规模化服务的潜力,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难题,契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2013年6月13日,山东省供销社在济宁市汶上县召开推进农业服务规模化现场会,将大田托管定义为土地托管,总结推广土地托管规模化服务经验,并赋予了新的内涵。会上,山东省供销社还首次提出服务规模化的概念、内涵和具体举措,并开始在全系统推广落地。至此“田管家”闪亮登场,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难题。

2014年9月8日,《农业社会化服务 第1部分:土地托管服务规范》作为山东省地方标准正式实施。这是国内首次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容,以标准的形式加以规范。这项标准,由山东省供销合作社提出,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汶上县供销合作社等单位联合起草。据介绍,这项标准是在汶上县供销社实践的基础上,吸收专家意见编撰而成的。

如今,山东首创的这项土地托管服务办法,已经推广到全国,在各地“开花结果”。

另外,山东首创村党组织领办农民合作社新模式,领办的合作社已经发展到3万余家;探索集体统一经营、资产盘活运营等10条特色发展路子,现有农民合作社22.4万家、家庭农场8.3万户,走在全国前列。

05

率先基本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给农民吃上定心丸

山东,在全国率先基本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给农民吃上定心丸。

据统计,截至2020年10月底,山东省99.86%的村(组)完成成员身份确认,99.75%的村村(组)成立了新的集体经济组织并完成登记赋码,99.55%村(组)完成股权证书发放,沂水县等5个县(市)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单位,武城县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等7项经验做法被农业农村部在全国推广。

山东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890.4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42.3%。

首个总产值破万亿-农业大健康·万祥军:十四五山东谋定开局

[责编: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TAG:
新农村商报网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稿件均不代表新农村商报网(www.xncsb.cn)的观点,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如涉及版权、稿酬等问题,请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备案号:京ICP备10010491号-4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097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1012006039
新闻热线:010-58360230  监督电话:010-58360198  服务邮箱:news@xncsb.cn  
国商新农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Copyright©xncsb.cn All Rights Reserved